当前位置:主页 > 党建文化 >

在文化意义上“应民意作为”
时间:2024-01-29   来源:7x7x7x7x任你燥   点击:

“共产党打江山、守江山,守的是人民的心”。在文化意义上察民情,是为了理解群众的选择、顺应群众的意愿、回应群众的诉求,从而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合规律而进、顺民意而为,守住民心、凝聚民心。群众的意愿是具体的、多方面的,包括劳有所得、老有所养、学有所教等方面的基本需要,也包括民主、法治、公平、正义、文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“应民意作为”,基本要求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,更广义的实践指向,则是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机制理解为收集、畅达、回应民意的开放性系统,运转于整个社会治理大系统之中,借助媒体矩阵、信息平台、文化机构,通过满足群众一个个具体诉求来彰显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,由此进一步巩固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、理解、拥护、爱戴。
构建通达民意的文化机制。互联网媒介的发展迭代带来了信息传递的高度畅达。如果封闭、被动地看,万物互联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的是一种冲击挑战;但如果主动、开放地看,万物互联反而是一种治理赋能,有望使主流新媒体矩阵成为聆听、回应民意的载体和平台。比如,如果用传统眼光看县级融媒体中心,它们只是主流媒体系统的基层单元;但如果战略性地看待其覆盖广度和深度,就会认识到它们已经具备担当民意前哨的能力,应推动其与同样位于基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便民信息指挥中心、民意调查中心等机构共享数据、共同作为。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本身来看,这可以形成民生新闻第一现场,让记者面对面了解群众诉求,把典型事例搬上报、网、端、微、屏等;从守民心、聚民心的视角看,这种打通特别有助于把握长期性诉求、深层次问题、临界性矛盾,从而发挥新闻宣传的独特作用,以“治未病”的方式及时疏解基层治理的难点、痛点与堵点,更好回应民意民愿。
推动民意参与的文化协商。以人民为中心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,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。这提示我们,要深入社会文化肌理、顺应群众文化心理来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。“以文化人”须先“以文化己”——先以文化态度思事、谋事、议事,以广纳民意的文化协商方式推动文化项目、开展文化工程,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有可持续的基础,“人文化成”才能达成目的和手段的自洽。比如,在城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,需要在策划时就形成多角度聆听、多方面共建的机制,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性,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、运营者、使用者有机连接起来,将落地后可能出现的多方意见前置于设计统筹阶段,最终实现“多向奔赴”、同向发力。再如,在农村繁荣兴盛乡村文化,应把握我国农耕文明的特点,适应乡村文化需求,集村民之智,充分体现文化的实用性,贯彻文化为民所需、为民所用的理念,细致入微且入情入理地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。
形成顺应民意的文风导向。“情者文之经,辞者理之纬”。深入学习领会、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,文风问题至关重要。长期以来,一些媒体在宣传报道方式上已形成固定套路,内容上习惯复制地方党委政府文件,文风上概念多、故事少,教育多、对话少,只讲政府做了什么、不知群众想问什么,导致民生报道听不到民声、百姓报道见不着群众,实际触达效果不理想。媒体融合发展以来,主流媒体矩阵已拥有了多种媒介形态、具备了多端口制作传播能力,当下更应通过产品形态创新带动形成顺应民意的文风导向。比如,内容可按“老百姓是否想看”组织,成立由社区居民、村民、教师、企业员工等各行业代表组成的“点题点评团”,由他们对新闻报道进行“点题”;风格可按“老百姓是否爱看”打造,避免概念抽象、套话连篇,追求意陈于词、老妪能解,用群众看得懂、听着亲的实在话,把政策举措阐释清楚,引发群众的共鸣、共情、共行。